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文献调研法,分别从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与服务支持三个建设层面,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对策与建议,为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向。依托着逐渐成熟的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空间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越来越智能和主动,“智慧空间”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后,图书馆的空间建设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后国外众多高校图书馆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图书馆都开始大规模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也于90年代成立了IC任务组,并制定一系列IC发展计划。我国内地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始于2005年,此后各地高校图书馆也纷纷尝试建立信息共享空间。随着研究不断升级,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功能不断充实,在此基础上涌现了“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空间类型,图书馆空间的建设探讨也得到长足发展。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新动力,“智慧空间”这种形态更加高级的空间形式在高校图书馆逐渐火热,有学者预测这将是图书馆创新空间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智慧空间正在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发展下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策略与方案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空间类型,对于智慧空间的研究较少,可见对智慧空间的相关研究有待发掘。本文在梳理我国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现状梳理

       国外对图书馆空间建设模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Donald Beagle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层论,二是Jim Duncan和Larry Woods提出的三层次的概念,即物理层(physical layer) 、虚拟层(virtual layer)和支持层(support layer)。图书馆空间不仅包含线下学习、合作、活动的物理空间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线上知识共享、交流协作的虚拟空间,信息服务与背后的技术支撑也是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将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与服务支持三个层面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的空间类型建设现状进行如下梳理。

1、物理空间

(1)朴素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UNCC图书馆IC馆员Russell Bailey认为信息共享空间除了要有强大的数字环境,还需要拥有可以为用户提供研究指导与技术支持,能满足教学、学习等诸多需求的硬件支持。吴建中教授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一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检索信息的、测试软件和硬件的研究“场所”。在以上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孙瑾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将信息共享空间物理空间建设方案具体化,将信息共享空间划分为信息台、小组学习区、个人学习区、多功能室、图书资料区、打印扫描区与休闲区,并详细地介绍了所需设施明细,配备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装备与设施,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多媒体制作设备、无线网络等。国内高校比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宁夏大学等的信息共享空间物理空间建设的实践也基本在这种朴素的建设方案上发展完善。

(2)注重协同合作与人文关怀的学习共享空间。随着信息共享空间逐渐向学习共享空间甚至科研性更强的学术共享空间发展,国内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观点。基于学习共享空间强调学习协同合作的支持的特点,尹雪等认为学习共享空间应由开放学习区、小组学习室、参考咨询台、多媒体工作室、写作指导室、休闲区等服务区组成,强调需要同时兼顾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学习需要;朱小梅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主张在家具设计与空间布局样式上应有鲜明的风格,使空间更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和亲和力;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的建设理念充满人文关怀,将能体现公路交通学科的特征信息如公路、桥梁、隧道等有机融合在环境中,使读者感受浓厚的学科气息。

(3)面向创新创造的创客空间。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一次转型升级,创客空间的建设又引发广泛探讨,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响应,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成立了创客空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室”等。由于创客空间强调实践操作及其创新创造能够带来社会价值的独特属性,因此在物理空间设计上又有所增减与创新。赵杰、曹美琴认为场地中划分的加工制造区、创意作品展示区、创意产品孵化区使创客空间的社会价值与创新创业服务属性最大化;曹芬芳、刘坤锋建议创客空间可建设移动式物理空间作为实体创客空间的移动式分支;孙建辉、戴文静通过调查发现用户对于3D扫描仪、3D打印机为首的各类新型数字制作工具有诉求。

(4)智能技术规模性应用的智慧空间。目前我国对智慧空间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未有详细的建设阐述,国外论文多采用“smartlibrary”“smart space”。大多数研究都将“智慧空间”或“智能空间”泛化为“智慧图书馆”,但二者是有差别的。目前的研究中,刘宝瑞等认为智慧空间是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社会中收集知识,并通过自组织、自优化、自创新将其返回给用户的智慧图书馆的空间样貌之一;卢章平等则明确指出智能空间依赖于 RFID(射频识别)、普适计算、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VR/AR 等技术,智能技术的规模性应用在智慧空间的物理空间的建设中起关键性作用。

2、虚拟空间

(1)交互性与社会化程度加深的web2.0环境中的空间建设。早期虚拟空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丰富的资源数据库,以网站为平台,加强读者与资源间、读者与馆员间的联系,以提高信息资源的整合度与利用率。随着web2.0技术和社交软件的发展,读者的学习方式与信息行为不局限于对资源的查找,越来越注重交流、互动与创作,虚拟空间的交互性与社会化程度增强。有的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的虚拟环境中就包含虚拟社区、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数字资源与学习课程几大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不限时间与空间的线上学习平台;有的高校图书馆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如中医药高校图书馆就通过嵌入医学影像、远程医疗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协作平台加强学习过程体验,增强学习效果。

(2)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虚拟空间建设。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流协作与互动不再局限于网站等PC端平台中,移动端的开发对虚拟空间建设有了重大启迪和推动作用,提供个性化推送、SNS在线讨论、实时咨询等服务,成为了虚拟空间的重要建设内容。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开发学习终端的操作系统或客户端软件,实现学习资源无缝集成,另外微课程、MOOC、学术视频等在线教育模式也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资源和平台服务。创客空间的虚拟空间更加具有应用性,用以辅助实体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线上创客活动的平台,比如可以在云服务器下载或上传项目进程、文献和各种资源。

(3)个性智能的web3.0环境下的空间建设。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采用语义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过滤不同来源的信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服务的互联网。在web3.0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整合,语义网能够智能解读语义信息,利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也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并且支持多终端信息交互,这些都推动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建设。周佳骏通过建设图书馆虚拟社区,利用Web3.0的个性化信息聚合实现知识共享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蔡焰基于web3.0中核心语义网技术构建图书馆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智能检索,更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基于Web3.0环境建设虚拟空间是目前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主流趋势,是未来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的必要支撑。

3、服务支持

(1)不断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图书馆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人性化的物理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还提供优质的虚拟信息服务。除了传统的信息咨询、资源查找、在线交流之外,图书馆共建信息服务正在朝个性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比如许多图书馆已开展数据挖掘与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利用动态交互平台随时随地参考咨询与协同探讨。

(2)多元并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是构建图书馆空间和支撑系统运行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信息服务技术方面,多种技术齐头并进:web2.0技术为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交互软件工具和知识共享环境;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通过采集、分析用户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信息,辅助图书馆进行参考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对读者数据的精准细分,提供个性化的跟踪式服务。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方面,云南电大图书馆配置了多级网络安全设施,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及网络安全措施。

(3)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求。人力资源与信息服务密不可分,不同的服务应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负责,现今图书馆空间建设对人力资源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李朝晖等提出创客空间应注重培养智慧馆员,引进技术专家、市场顾问和志愿者以支持创业创新项目的顺利运作。

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问题

       基于以上梳理可以发现,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图书馆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强大。物理空间的建设已较为成熟,各种类型的空间功能分区及设备设置配置都已成体系,更加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与注重专业化、智能化硬件设施的应用。同时,随着web3.0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建设越来越重要、使用越来越频繁,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成为图书馆的建设趋势。但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问题。

1、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低

       随着web3.0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习惯的改变,虚拟空间的功能与内涵也相应的改进。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建设越来越重要、使用越来越频繁,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还不够,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各种形态的空间之间的鸿沟大,可以运用智能技术实现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与信息服务间有机融合。同时,作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开展智慧化信息服务的载体与基础,智能化设备设施对提升物理空间品质有重要影响。

       在信息服务方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模式是图书馆的建设趋势,如今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尝试通过分析用户来判断其喜爱偏好,为其推送个性化内容,但也仅停留于此。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存储,而是应充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最终实现知识创造和服务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空间中的应用,有机融合了用户、资源、环境与服务,为读者带来了视听触嗅全面丰富的感知体验,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图书馆中应用模拟人的各种感知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2、信息安全的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图书馆空间对信息安全的提及较少,如今图书馆空间信息服务更加强调个性化,对个人信息的挖掘越来越普遍,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在获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不仅是个人数据信息,保障所有网络资源数据等各类数据信息的不丢失、不损毁,对图书馆空间建设也有重要的发展意义。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技术也是保证图书馆虚拟空间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信息安全的保障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空间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重点问题。

3、馆员素养与图书馆建设进程不匹配

       虽然如今高校图书馆空间中用户的自主性增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按需自行索取资源、享受信息服务,但有些需要人参与的更复杂、更真实的服务仍然是不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如今大多数馆员缺乏专业化、技术化,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空间“智慧化”的发展趋势,也缺少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经验,只能为用户进行简单的、传统的指导,因此智慧化馆员的培养仍然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不受重视、人文精神价值偏离、空间建设理论多于实践、资金投入不足等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还未发展至更加智慧化的阶段,仍需要改进与完善。

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对策及趋势分析

       在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对策进行探讨,并预测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形态。

1、合理增置智能化设备设施

       图书馆除了配备传统工作设备、数字制作工具等外,还可在空间中配备如智能机器人、PAD等移动设备、媒体触摸标识、座位预约、射频识别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全球定位系统、iBeacon室内定位系统等新型设备设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级的线下感知体验,提升用户使用空间的兴趣与效率。

2、运用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各形态的空间

      图书馆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机器人技术、VR/AR 技术、RFID 技术、iBeacon技术、数字空间整合技术、普适计算理论及应用等,增强用户与有机一体化的空间的交互,可以使其通过视听触嗅等感知来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如RFID技术可以智能控制管理空间内部设施,使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智慧感知系统;利用VR技术为用户提供模拟空间场景,使用户远程体验实体空间,或者模拟纸本翻阅;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可以代替人工咨询、导航、借阅等基本服务,给用户更新奇的交流体验;利用iBeacon室内定位技术,让用户在空间内不同位置时收到相应的读者服务与资源。

3、利用数据挖掘为用户推送智慧精准的服务

       充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更加主动地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智慧的信息服务,而不仅仅是移动端的推送内容,最终满足用户的复杂需求。空间中广泛应用的各种终端设备让图书馆积累了海量的客观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个用户的行为习惯与资源偏好等深层价值,图书馆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进行用户细分,预测用户信息需求,为其推送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还可追踪跟进用户,及时调节改进服务策略。

4、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保障用户信息隐私,让用户安全享受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保障庞大的信息资源不受侵害,一方面配置网络安全系统,过滤不良信息、垃圾信息,防止病毒入侵破坏网络;另一方面,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与应急预案,从制度层面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5、培养高素养智慧馆员

       智慧馆员除了应有传统的、基本的素质技能要求,还应该掌握更多的技术,并且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高质量解决问题。图书馆应设立培训部门,提高空间内人员信息素养,如加强馆员职业道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设备使用等业务能力。同时,用户培训也不可忽视,这有利于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使其更好服务于用户。

       纵观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物理空间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虚拟空间功能愈发强大,图书馆服务不断转型,越来越智能和主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并规模性运用到图书馆建设当中,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智慧化趋势逐渐明朗,“智慧空间”作为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类型,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趋势。

       目前学界对智慧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显薄弱,一方面在理论上,尚未有确切的“智慧空间”的定义,对智慧空间的要素、特点与价值都没有清晰的梳理与归纳;另一方面,“智慧空间”的落地仍在探索阶段,图书馆空间的智慧化建设研究多是仅依托于某一技术的实践运用,如利用机器人或RFID技术等对图书馆功能进行探索与拓展,而缺乏对智慧空间整体性的构建研究,也尚未有科学性的建设模型以供参考。然而笔者相信,随着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智慧空间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建设趋势,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智慧空间的长远发展,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未来图书馆空间的建设发展会更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在如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数字空间整合、RFID等规模性的多元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用户与环境融合为一体,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智慧服务,智慧空间也将成为集智能化设备齐全的物理实体空间、有机融合的数字虚拟空间和全面丰富用户感知空间为一体的多维空间,这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语

       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出现并迅速发展后,它衍生出的众多发展方向“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都被图书馆学界广泛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空间不断向着智慧化方向迈进,一种更加高级的图书馆空间形态“智慧空间”逐渐成型,智慧空间终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空间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超越以往的图书馆空间,带给用户更加生动、高效、优质的体验。无论图书馆空间形态再如何发展进步,其实质都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智慧空间建设的初衷与终极追求。图书馆空间的建设应顺应当下“智慧”时代的要求,坚持用户至上的建设理念,吸纳新技术,探索新服务,不断优化图书馆空间智慧化建设。

上一篇:RFID温度标签为何今年突然“火爆”物联网圈
下一篇:信心满满干劲足 决心再战启新程